國科會召開會議時,關於台灣人才不足、人才斷層的說法再次被炒作。這其實是個怪論,既顯示業界為自身缺點開脫、不願面對問題的心態,也展現了學者、經營者高高在上的態度:目前居住在台灣的都不是人才?
「人才」是個常被提起的假議題,順著這個話題,討論很容易就會往「用高薪吸引國外人才」的方向發展。它是產業界用來掩飾自身缺點,以及自認是菁英的人士為自己加薪的好理由。
台灣的產業界儘管已經做到國際級的規模,也跟國際大廠有一定程度的往來,但是,卻幾乎沒有脫離創業時期那種中小型、家庭式企業的運作眼界。台灣的產業界欠缺團隊作戰、組織運作的能力,產業界對於經營困境的標準答案就是「要人才」。在台式的「人才論」裡面,一旦遇上人的水準、人的數量無法滿足業界的需求時,大老闆們就似乎是一籌莫展,至於西方企管學界研究的知識管理、組織型態、組織文化等強調團隊運作的產業運作方式,在台灣的論述裡面幾乎看不到影子。我們對於產業、研發的想像,只有個人的層次,而沒有團隊運作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