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開發網路行銷貼文自動行銷軟體經銷健亨資訊科技代客製作各類行銷軟體

報馬仔主要的任務是走在迎神隊伍前面,察看前方的路況是否安全,隨時回報主神路況。

  沿途敲鑼,告訴信眾,遶境進香的隊伍即將到達此地,晾曬的衣物應該立即收起,以免對神明不敬,並且提醒信徒擺設香案,以迎接主神的到來,是整個進香隊伍的前鋒隊。報馬仔的衣著裝扮十分特殊,在隊伍前常常吸引眾人的目光。他頭戴斗笠留辮子,一身清朝的打扮,由此可以推測,報馬仔或許是清朝才開始出現的產物;眼戴老花眼鏡、留燕尾鬍、身穿黑衫,代表他年長而德高望重、看得清事物真相;肩挑紙傘,後掛豬蹄(長生肉)、韭菜(長生菜)、茶壺(裝酒),前提銅鑼;身披羊毛襖,一腳因生瘡而捲上褲管並穿草鞋,另一足則赤腳,褲管呈高低狀。



  對於掛豬蹄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早年信眾為了鼓勵報馬仔擅走勇健,特地贈與豬腳,期盼其能盡到個人的本分;另一種說法指出,準備豬腳是為了應付路上的惡犬或是凶神白虎,以避免危害到進香隊伍,所以又稱為長生肉。至於代表長生菜的韭菜乃取其諧音,長長久久之意。而穿草鞋是因為從前的報馬仔常會行經郊外、山林之中,被蚊蟲叮咬而抓傷潰爛,為了減輕疼痛才穿上較柔軟的草鞋,所以現在仍循古例,會在腳上貼上一塊象徵潰爛處的貼紙。李先生亦指出,原本傘上掛的是乾糧,因為早期食宿都很不便,須自備食物,後來才改成現在所看到的物品,仔細想想還頗合理。



  報馬仔有一些禮儀和禁忌,例如:沿路行走不須敲鑼,若遇叉路、橋或喪家、墳墓等不祥之地,敲三響鑼以示提醒;每到一地之廟前拜廟之後,即回去進香隊伍中,至神轎前帶領神轎跟隨隊伍至廟前行大小禮;而其禁忌則是忌諱女子觸摸其身體和配備,除此之外,進入洗手間時須將裝備卸除等。



  在整個遶境的隊伍行進時,常可見到許多信眾向報馬仔請求給予紅紗線。據李先生表示,紅紗線原來只是他隨身攜帶用來綁東西的線,並無特殊意義。



  有一年,有一婦人向他請求給予一物,以保家內之平安。沒想到,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向他請求紅紗線的人竟越來越多。他們有的是希望孩子乖乖平安長大,有的祈求家內平安,有的希望生意興隆,有的期望身體健康,有更多的未婚男女希望藉此獲得婚緣,所以現在他只好準備一大捆,以備不時之需。於是向報馬仔請求給予紅紗線,便成為另一項遶境進香隊伍中的特殊景象!



符令員 ─────────────────────────────────────────



  符令員目前分為四班,每班兩人,由大甲鎮許明森先生負責該組事宜。凡是遇有民眾擺放香案或奉獻食物、飲料者,皆須壓符,以表示收到並答謝之意。跟在他們的身邊才讓我們發現,其實這是件蠻辛苦的工作,因為在行進過程中若看見有人家擺出香案,即使再遠也得跑去壓符,所以符令員通常都會走在最前端,這種辛勞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通常分發符令的工作在城鎮比郊外輕鬆,因為郊外鄉下地區的岔路多,發放的範圍較分散,幸好現在的信徒大部分都會將香案集中在路的兩側,減輕了他們不少的負擔。 而發放的區域,通常往南行時會從清水之後開始發���,回程時則發放至甲南為止(因為大甲地區離廟較近,自行至廟內取用即可),符令每份給兩張,如果有額外的需要,可以請求他們多給幾張。經過我們仔細觀察之後,發現有個有趣的現象:大部分會有額外需求的人家,以家中有小孩者居多。我們從小到大,或許有不少的符咒伴隨著我們長大,所以宗教信仰實在離不開生活。當然,符令服務組也有些禁忌,例如:女性不得上符令車、不接近不潔處及不潔者等。

頭旗、頭燈、三仙旗

此三者居於同一班,由大安鄉陳啟章先生負責該陣頭相關事宜,陳先生自25歲開始為媽祖服務,迄今已過了36個年頭,所以擔任此班負責人可說是駕輕就熟,目前本班人數為12人分為兩組。



  頭旗長約4公尺,末端鑲一葫蘆頭可供插香用,上掛黃色方旗,繡有「大甲天上聖母」「頭旗」「遶境進香」等字,為代表主神(媽祖)的旗幟,若遇廟宇或是前來迎接的陣頭時,頭旗可代表主神接禮,以踏大小禮行之,它象徵主神晝間的神威。



【 頭旗、頭燈、三仙旗 】



  頭燈又名「托燈」,為燈籠造型,底部有木桿可供托拿,故名之!在燈籠外書寫著主神媽祖的名號,夜間可將燈籠內的燈點亮,有如進香團的眼睛,代表光明,也象徵主神在夜晚的神威。

三仙旗則是三面方旗,中間黃旗,兩側為藍旗,黃旗代表媽祖,而藍旗則代表護駕。此三者走在整個進香團的最前面,具有「帶隊」和通知「媽祖已近」的功用。



  目前團員的平均年齡介於50至60歲之間,新進團員只需隨行見習即可,通常都會指派一位有經驗的舊團員來帶領新團員,並教導其禮節與步法。而它的禮俗禁忌是:遇迎接隊伍和入廟前得先行禮、不潔者(喪家或月內)勿近、若在「起馬」前有進入喪家或月內房,必須先「淨」過始得參加。



  有一位年齡與陳先生相仿的蕭先生,說到當年為了健康以及生計,曾向媽祖許願,如願後就加入服務的行列,迄今也已30多年了。其實幾乎每位來參加的成員都有個動人的故事,而這也讓我們感受到宗教信仰並不如想像中神秘,它和我們的生活其實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開路鼓 ─────────────────────────────────────────



  開路鼓的負責人是大安鄉的黃基隆先生,成員人數約有30人左右,年齡以50至60歲居多,多為外埔和大安之居民。想參加的的人最好耐得起長途跋涉之苦,且能一邊走路,一邊吹奏嗩吶。據了解,這些成員參加的原因,有的是對這些樂器很有興趣,有的則是抱著為媽祖服務的心情加入,亦有的是為了體驗這八天七夜人和人之間純樸的感覺而加入的。



  本組屬於開路的小樂團,從有進香活動便成立了,以喧譁而具有節奏感的聲音,讓沿途的居民得知進香隊伍及神轎即將通過此地,除了具有開路的作用,也讓整個進香隊伍增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他們可以說是最簡便的熱鬧陣頭,樂器包括有鼓、鈸、鑼以及嗩吶兩支,演奏方式是以鼓為中心,其餘的則配合鼓的節奏。遇喪家或不祥之地,他們並不敲亂鑼,經深究之後才知道,原來前鋒隊走在整個進香隊的最前面,如果沒有開路鼓具有節奏感的指引, 豈不是讓整個進香隊伍亂了方寸?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追求新鮮刺激,對於這些較傳統的民俗技藝,比較沒有興趣,所以他們一直缺乏新血的注入。黃先生指出,如果能將這些傳統的技藝推廣到各學校,引發這些年輕學子的興趣,則必能讓這些民俗活動傳承得更為久遠。



【 開路鼓 】



自行車隊 ────────────────────────────────────────







【 自行車隊 】   自行車隊成立於民國45年,當時的發起人陳水池、梁鏡堂、陳耿章、卓波鎮,有鑑於當初進香隊伍的交通工具雜亂無章,且基於交通安全的考量,於是便邀集有共識的腳踏車香客,組成全省獨一無二的腳踏車隊伍。他們希望這樣整齊的腳踏車隊伍,能夠成為其他隊伍的模範,也希望其他的進香隊伍能夠向他們看齊,除了讓整個進香隊伍看起來更整齊有紀律之外,更能讓交通安全無虞。



  自行車隊最引人側目的即是他們整齊劃一的打扮和裝備,因為他們一律著白襯衫,打領帶,戴白手套,穿卡其長褲,掛臂章,戴白帽。腳踏車前輪虎骨上有一側插著遶境進香的進香旗,另一側插香,後座則載著放置行李的箱子。





  平常行進時,他們分兩路縱隊緩緩前進,看起來不但相當壯觀,而且也相當整齊,所以有許多人稱他們是「示範隊伍」。但他們並不是隨時都走在大轎之前,因為自行車的速度與大轎速度無法完全配合,所以他們通常都按照自己的速度行進,有時在前有時在後,只有在媽祖神轎要進大廟或遶境市區時,才會在進香隊伍中看見他們。而每當媽祖神轎要到沿途的廟宇駐駕時,自行車隊即在廟前分左右兩列排開,主動維持交通秩序,以免有如潮水般的信徒會影響神轎入廟,所以自行車隊也有媽祖「鐵衛」的美譽傳出。



  自行車隊的成員來自全省各地,年齡從20多歲至70多歲都有,以40歲左右的人居多,人數約有120人,他們目前的負責人是住在大甲鎮的梁鏡堂先生。在草創時期,因為大家互不相識,而且人的習性都是不喜歡受到束縛,所以剛成立時人並不多。而也因為他們一直堅持著理念,才讓自行車隊形成目前如此龐大而整齊的團隊,這種堅持理想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



繡旗隊 ─────────────────────────────────────────



  原本在大甲媽祖進香的行列中是沒有繡旗隊的,後來大概是為了能讓更多有心人能來為媽祖服務,在民國52年成立了繡旗隊,最初才十餘支,後來陸續增加,今年有近300人參與盛會,陣容極為盛大,而這些繡旗都是信徒捐贈給鎮瀾宮的。



  繡旗隊的成員並不固定,參與者每年不一,完全都是純粹想為媽祖服務的自願人員,在農曆1月15日決定遶境進香日期後,便有許多人向鎮瀾宮報名登記,除了隊伍前方的四方形彩牌及龍鳳旗為男性負責外,其餘人員限女性香客,第一次參加必須「卜筊」,允筊後始得加入。







【 繡旗隊 】



  此隊的成員來自全省各地,年齡差距也頗大,最年長者80多歲,最年輕者20多歲,平均年齡在50至60歲間,而最主要目的是壯大媽祖聲勢和陣容,有時亦可協助維持秩序。成員身穿「號掛」,頭戴斗笠,背著背包,手拿三角繡旗,行進時成兩路縱隊,遇廟或是陣頭須行禮,左側者左腳在前,右側者右腳在前,兩人一組行禮(原有分大小禮,今則無)。



  住在大安鄉現年71歲的鄭金助班長說到他為��祖服務的經過:在民國47年823砲戰時,他恰好在服兵役,出發前曾向媽祖請求,若是平安歸來,願意為媽祖服務!所以自退伍以來,鄭先生已參加了三、四十次進香的活動了,他也是本隊的負責人。



  另一位60歲的林姓女士,已經連續參加十三年了,每年她都會特地從台北趕下來,主動為繡旗隊內的成員進行推拿醫療的工作,而她之所以會來參加,也有個故事。她原來住在大甲,其父為了學習推拿術而遊學遠方,因為一直了無音訊,故母親便到廟內請示。而廟方指示,在林女25歲時,父親自會歸來,果真當她25歲時,父親學成歸來。從此她便開始接觸宗教活動,但礙於工作,一直無法參加進香活動;自國防部退休後,比較有時間就開始加入為媽祖服務的行列, 也祈求家人平安、求學順利。



  走在繡旗隊中,時常讓我們感動不已。一個不是固定成員的組織,行為舉止竟能如此一致,根本不須特別管理,便可達到井然有序的外觀,這種「自制力」實在令人動容!這八天裡看到這些長者放棄了家中舒適的生活,夜晚在廟內席地而臥,行進時扛著繡旗、背著背包、頂著烈日行走,還得忍受沿途的鞭炮,雖然腳底起了一顆顆的水泡,仍然一跛一跛的前進,這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和強烈的信念的話,大概是不容易做到的!宗教的力量真是偉大!若能善用這股力量,相信我們會過得更好!而我也在想,不知年輕一輩的人是怎樣看待這種奉獻的行為?是敬佩還是覺得無聊?這也許也是未來民俗發展走向的另一項指標。



福德彌勒團 ───────────────────────────────────────



  福德彌勒團於民國68年成立,目前成員年齡最低19歲,最高70歲,平均年齡約30-40歲,本次參與人數約100人左右,團長是現居大甲鎮的劉柏元先生。此團的彌勒、達摩、古佛這三尊神佛,是由北港某神明壇請至北港朝天宮,再由朝天宮請來。另外,土地公和玉女則是民國69年從彰化的彰山宮分靈而來的。



  而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沒有請金童呢?原來因為福德正神具有帶路的作用,雖然金童和玉女原為一對,但團內恐怕無法負擔這麼多尊佛像,於是只好捨棄金童。而彌勒、達摩、古佛這三尊羅漢現在的扮像,是經過一位長者的建議而作成的。他說,這



【 福德彌勒團 】



三尊羅漢應該依照古禮,各自有他不同的扮像和特色。於是,該團果然請一雕刻師傅,雕出不同的三尊羅漢,並請法師開光點眼,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三尊神偶。其中,彌勒羅漢代表「福」,著綠色服,有著開懷的笑容;達摩羅漢代表「祿」,著黃色服,有著正氣凜然的濃眉大眼和黑臉;古佛羅漢代表「壽」,著粉紅服,有著長而花白的鬍鬚。他們左手拿酒,皆以喝酒表示敬意,右手則執拂扇,背部的衣服上繡有八卦。而土地公則是右手執柺仗,左手拿大元寶,給人賜福添財的感覺。玉女因為頗具童心,被人視為是孩子最好的守護神,所以常有人想換取她嘴上的奶嘴,拿回去給家中的小孩,好讓小孩能平安長大。



  平常行進時,玉女是以輕快而又輕盈的走跳步伐行進,代表她青春又靈巧的氣息;土地公則以緩步前進,代表其和靄可親又德高望眾的年邁感;三尊彌勒則以醉步行走,表示他們的灑脫自在。拜廟時,首先由土地公和玉女先走「四方財」,再合併一起敬禮;接著由彌勒、達摩、古佛依八卦的形狀,三尊各據一三角點,以喝酒表示行禮,之後再各另據一三角點再行禮,共行三次,此即該團因神偶不足而產生的另一種「八卦步」。



  而最讓團長引以為傲的是,該團因為訓練嚴格,表演賣力,還曾於民國82年以「神將團」的名稱,代表台中縣參加台灣省第五屆中華民藝華會的比賽,並且獲得「特優獎」的殊榮。看著劉先生既熱心又完整的為我們解說關於福德彌勒團的種種禮俗和事蹟,我們有一種很深的感動在心頭,因為有他熱心而毫無保留的講解,才讓我們對這種種的禮俗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想,這種不留一手的精神,絕對是在任何傳承活動中所不能欠缺的吧!



彌勒團 ─────────────────────────────────────────



  彌勒團成立於民國73年,至今已有17年的歷史,團員中許多人原是福德彌勒團的成員,後來因故而離開該團,另組一個新團,神偶的樣式也與原團有很大的差別,該團負責人為大安鄉黃光雄先生。



  耳大臉圓的彌勒佛,常被認為是福氣與歡樂的象徵,團內的三位主角:「彌勒祖師」「彌勒古佛」「彌勒羅漢」,在服裝的樣式、手拿的器具(葫蘆和扇子)和造型等幾乎完全是一個模子做出來的,連腳步都大同小異,唯一的不同點是衣服的顏色----彌勒祖師身穿黃衫,彌勒古佛則穿粉紅色外衣,彌勒羅漢則身著綠衫。



【 彌勒團 】



  平常行進的方式乃走醉步,以之字型前進;拜廟的方式則是走醉步,以八卦為基準,三尊呈三角形,面向八卦的中心,用喝酒表示敬意,以如此方式旋轉二次,將八卦的八個點都踩過,然後再依照彌勒羅漢、彌勒祖師、彌勒古佛的順序,依序各別走向廟前喝酒行禮。



  彌勒團今年參與的人數有100人,年齡層橫跨20至70歲間,以30-40歲者為主軸,且大部分都是大甲、大安、外埔地區人,只要有決心想學,而且能夠配合練習時間和進香時間的男性皆可參加(女性只能擔任顧問),成員必須配合宮中的一切事宜,嚴禁打架鬧事。目前將成員分成祖師班、古佛班、羅漢班、旗班、鑼鼓班以及司機班等六班,表演的過程中以鼓聲作為指揮,遇到陣頭迎接或廟宇時則走醉步,以喝酒來代表行禮,平時行進則以之字型前進,已經參加過17次遶境進香的周進登先生,今年65歲,亦為彌勒團創始團員之一,他加入的原因是:當初新創彌勒團時,經費相當拮倨,同時也欠缺鼓手,自己正好對打鼓十分在行,於是加入直到今日。周先生也表示,在平時,成員各自從事自己的工作,有時也會應邀到外地表演,到了媽祖進香期間,成員便拋下工作義務地幫「阿婆」湊熱鬧。自元宵決定日期後,彌勒團就從二月份開始,幾乎每天晚上八點至九點半就是練習腳步、鑼鼓的時間,曾有位住在基隆的成員在練習的日子裡,每天搭車往返,就是為了要參加練習,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此團的向心力頗強。



太子團 ─────────────────────────────────────────







【 太子團 】

  太子團成立於民國75年,現由居住外埔鄉的邱萬祥先生負責該團一切事宜。創團的經過是:邱先生有位親戚,之前曾參加福德彌勒團,退伍後想創立新團,但卻毫無概念,後來行至西螺時看見��子團,便興起了創立太子團的念頭。於是在做好神偶之後,請何文進先生於農曆8月2日進行開光點眼,並教授步法,但奇怪的是,平常練習時腳步都沒問題,一旦上路便彆手彆腳,十分不順,於是他們重新到西螺昭安府學習,當時有十多人一同前往,都是創始的老團員。



  太子團除了表演增添熱鬧氣氛外,亦有護駕之責任,有「太子爺」和「濟公」兩尊。令人好奇的是,為何要有濟公呢?有人說是因為太子爺還是小孩子,玩性較重,所以必須有位長者在一旁協助指導。身插五營元帥旗的太子,左手拿鐵環,右手拿槍,身著黃色戰甲,清秀的臉龐,及兩頰深陷的酒渦,時常流露出孩子特有的天真稚氣。行進時,有時還會吃手指頭、吸奶嘴、打陀螺甚至玩水槍,搭配上那眨呀眨的大眼睛,以及那神氣活現的動作,十分逗人喜歡,難怪每每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太子踩七星步,是以之字型前進,先往左前方跑跳幾步後,身體下壓,武器下插,然後快速提腿旋轉,如此即代表七星中的一顆星。接著再往右前方,依同樣的方式動作,如此反覆共七次,表示踩過七星。轉圈為其行禮的方式,表演者也利用轉圈之力來改變方向,若是練習不夠,可能會因此造成重心不穩而跌倒。



  濟公則左手拿酒瓶,右手拿扇子,頭戴僧帽,慈眉大眼,滿嘴鬍渣,一付不修邊幅的樣子,行進時踩醉步,遇陣頭或廟宇,以喝酒表示行禮。該團成員目前約有100人,年齡從16歲到70歲皆有,分成太子班、濟公班、鑼鼓班、旗班等,欲加入者以年輕力壯、刻苦耐勞為要求,身材不需太高,才適合來擔任表演的工作,平時儘量不接受外聘的邀請,元月十五日決定進香日期後,從二月選定一個好日子開始練習。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因為外在的誘惑比較多,不像以前的年輕人勤於學習,所以有許多較高難度的動作,都後繼無人。邱先生還回想起有一次在北港時,因為有大甲人語帶挑釁的說:「今年的鞭炮好像比較少,一點都不熱鬧!」故激起北港人群情激憤,特地準備大量的鞭炮,群起圍攻,當天活動下來,各團成員多多少少都掛了彩,所以邱先生也告誡我們在進香活動中切記「勿亂語」。



神童團 ─────────────────────────────────────────



  神童團目前的負責人是住在大甲鎮的林松本先生,成員約有100多人,年齡最高有73歲,最低10多歲,以20-30歲的年輕人居多,大部分都住在大甲。在選擇的成員上,因為神童在行進時必須要跳動搖晃,所以年輕人是比較適合的。



  這二尊神童當初是從北港的朝天宮分靈到大甲鎮瀾宮, 剛開始和莊儀團在同一團裡, 直到民國68年才獨立出來。大約從每年的農曆二月初開始, 他們就會在晚上進行訓練,直到三月份參加媽祖的遶境進香活動為止。神童團的二尊神童, 一尊代表「招財」,綁一髫髻, 著綠色衣服, 右手拿扇,左手執拂塵; 另一尊代表「進寶」,綁二髫髻,著粉紅色衣服,右手拿扇, 左手執令旗。此二尊神像, 平常行進時蹦蹦跳跳左搖右晃, 表現出像小孩子般活潑的個性; 拜廟時,二尊神童一前一後面對面, 前進碰面之後再倒退至原位, 接著原地轉圈,就彷彿是兩個歡喜的小孩,看到這樣熱熱鬧鬧的場面,開心的跑跳玩耍。而據林先生表示,因為神童相當愛玩鞭炮,所以神童所到之處總是鞭炮聲不斷,不曉得您有沒有注意到?



【 神童團 】



  或許因為神童是孩子的關係吧!林先生說,有許多信徒祈求的都是和孩子有關的,有的祈求能夠早日得子,有的祈求孩子不再愛哭愛鬧,也有的特別訂做新的團服請神童團的團員穿,然後換取他們穿過的舊團服,再將這些舊團服改成小孩的衣服,希望孩子穿了能夠平平安安長大。



哨角隊 ─────────────────────────────────────────







【 哨角隊 】   相傳哨角的由來是黃帝所設,當時十三省按君出巡,鑼聲十三響, 哨角吹,代表「遊縣吃縣, 遊府吃府」,最早只有兩支,後來逐年增加。目前鎮瀾宮的哨角隊負責人是大甲鎮紀火灶先生,民國54年開始參加進香的行列,後來因為當時哨角數量不足,本著為媽祖服務的心便開始組織人員,56年成立哨角隊,當時只有8支。參加人員的資格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凡是時間可以配合的人,皆可直接向其報名,惟不潔者不可加入,喪家於一年後始得加入。今年的參加人數約有70人,元月十五日決定進香日期後,二月便開始練習,平時其他廟若有需要,亦會前往協助幫忙。



  整個隊伍前方有三面旗幟、兩面鑼、其餘為L型的哨角(號頭)和直式的哨角所組成,哨角必須是雙數。哨角必須依鑼聲的指示而吹奏,平常鑼聲單擊十一下,連續兩下,則吹奏,遇墓地或喪家時則必須敲快鑼,哨角吹,則代表呼喚兵將近身保護、驅趕邪魔之意。原本哨角隊吹奏必須和馬頭鑼配合,後來哨角隊增加了鑼鼓陣,才改聽其指揮,而哨角鑼鼓陣的成員最早是僱用的,後來才自行組隊,男女皆可。



  哨角的音階十分獨特低沉,其任務在開路驅邪,宣示主神即將到來,並帶有威嚴之意,吹奏時須將哨角平舉,而後上抬再降下,必須運用丹田之力,胡亂猛吹是不行的。



莊儀團 ─────────────────────────────────────────



  本團的主角即為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將軍,千里眼和順風耳為媽祖的首席護駕,以大甲人的說法,千里眼是柳樹水精將軍,順風耳是桃花金精將軍。相傳他們原是湄洲西北方桃花山上的金精和水精,千里眼能夠眼觀千里,順風耳能夠耳聽八方,但他們卻仗著武藝高強,到處為非作歹,大家都對他們束手無策。沒想到後來兩妖竟敗在媽祖的手下,因媽祖本性慈悲,故並未將二妖斬除,乃將他們收為部下,於是他們便成為媽祖的左右護法。既然是將軍,自然要表現出莊嚴、威儀的視訊洽健亨雲端科技桃園網頁設計食品自動增加品牌知名度與銷售量自動發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柏羽 的頭像
    林柏羽

    健亨網路行銷-seo上首頁 下拉關鍵字 部落格行銷

    林柏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